发布时间:2025-09-08 来源:中共广德市委党校
中共广德市委党校 吴永莹
2025年1月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中强调“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再次点明产业振兴对乡村振兴、县域经济的重要作用,突出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鲜明意义。
一、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发展
(一)概念
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本质上从属于产业集群的概念范畴,
对于产业集群概念,哈佛大学教授波特指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生产者、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联合国经合组织在产业集群概念的基础上将农业产业集群界定为:“是指一组在地理相互临近的以生产和加工农产品为对象的企业和互补机构,在农业生产基地周围,由于共性或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形成的有机整体。”在农业产业集群概念厘清上将特色放在首位对农业产业的选择提出了要求,具体而言,是指地方在农业产业发展中依托本地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在政策推动与市场机遇的双重作用下,大量以该农产品为核心的企业及关联机构,基于竞争与合作关系,在一定地域内集聚,最终形成的网络化产业经济体系。
(二)特征
1. 地域根植性:这是特色产业集群最核心的特征。它的形成高度依赖于当地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历史人文传统。这种根植性使得产业集群难以被其他地区简单复制,也就形成其竞争优势。
2. 产业专业化:集群内的经济活动都围绕某一主导特色农产品(如普洱茶、遵义辣椒、栖霞苹果)展开,形成了极高的专业化程度。从产前的种苗、饲料,到产中的种植/养殖管理,再到产后的加工、销售,各个环节都发展出高度细分的专业化服务主体。
3. 主体联系化:产业的集群不是简单叠加,而是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以及科研机构、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各类主体,通过产业、服务等形成一个高效的系统。
二、宣城市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典型案例
(一)错位发展打造“中国幼蟹第一镇”宣州区水阳镇。
水阳镇蟹产业以“中国幼蟹之乡”闻名,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成蟹产业,水阳镇根据本地的水质优势与地方环境,核心业务在培育和销售幼蟹,将优质的苗种销往全国进行后续成蟹养殖,形成“卖苗为主,卖蟹为辅”的独特模式,这是水阳区别于阳澄湖、固城湖等以成蟹销售为主产区的最大特点。目前依托线下交易市场与线上电商融合,水阳镇构建了强大产销网络,并积极打造区域品牌,2024年年产幼蟹8000吨,占全国1/7。
(二)壮大规模与科技赋能驱动转型“十里茶谷万亩茶
园”广德市金鸡笼村。通过“党建+合作社”模式创新,金鸡笼村依托天然的山区优势发展茶产业,投资1300万元建成的2000平方米茶叶深加工基地,集成可视化溯源系统、智能喷灌设施和电子交易平台,将3000亩核心茶园升级为“现代智慧茶园”,同时以“皖南星7天·茶韵金鸡笼”文旅品牌为引领,引入九斗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专业运营,构建起集生态茶园观光、茶文化体验、农家休闲于一体的“一小时旅游经济圈”。2024年实现鲜茶叶产量550吨,单日交易额突破600万元,总产值逾1亿元,成功跻身“中国茶产业特色村”行列。
(三)生态加持与品牌提升打造“山核桃之乡”宁国市
南极乡。全乡围绕山核桃产业,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成熟格局。为了进一步提升山核桃的品质并确保其安全,当地推广标准化种植和生态化管理,村里严禁使用除草剂,而是大力推广人工割草和精心铺设采摘网的方法,从源头上保障了“壳薄、肉厚、味香”的独特品质。同时通过龙头企业(如詹氏)的带动,实现了技术指导、统一加工和品牌化销售,极大提升了产业抗风险能力和产品附加值。
三、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建议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遵循产业规律,构建一个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餐桌”的完整体系。
(一)方向引领:科学规划与精准定位
一是要下托本地特色。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前提是要根植于本地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色资源,依赖于本地的气候、土壤、水源、地形等自然条件,选择最具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产品,要能够差异化发挥自身特色。二是上接市场需求。产业最终需要有市场承接,没有充分的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趋势,可能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比如河北省在香菇产业的发展的实际操作中,由于没有深入了解市场需求,结果后期市场饱,从而造成香菇的价格急剧下跌,种植户面对着滞销带来的经济压力。所以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从起点的战略来看就要选好既有地方特色又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业。三是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既要做好空间布局,将上下游产业的分布做到合理高效,实现功能分区、协同发展,也要在种子、种植、采收、加工、仓储、物流、销售到研发、文旅等全产业链环节中找出强链、补链、延链的重点方向。
(二)核心追求:做强产业链与提升价值链
一是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从现有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发展来看,像涪陵榨菜、詹氏山核桃等龙头企业往往能够为集聚带来巨大作用,通过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稳定的销售渠道,能解决产业集群“卖给谁”的核心问题,通过订单农业、保底收购等方式,为农户和小合作社提供市场保障,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龙头企业能够投入资金进行研发,引进和示范现代农业科技,并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广给合作农户,提升整个集群的产品质量和效率。要持续加大引入和培育龙头企业的力度,带动整体发展。二是推动精深加工与品牌建设。初级农产品往往存在附加值低的问题,难以实现作物价值最大化。针对此类问题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各类休闲食品、功能性提取物等,最大化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解决长期提供原材料的困境,建立本土品牌,比如广德市板栗资源丰富,可以充分挖掘板栗下游产品,精细化研发相关衍生物,培育自身品牌,在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和使用规则下,维护品牌声誉。
(三)要素保障:健全创新体制与服务网络
一是从人才支撑上来说。一方面要培育“新农人”,对原有农户开展职业农民培训,同时吸引大学生、科技人员、返乡青年投身农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另一方面要通过飞地模式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专家工作站等,充分利用农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积极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二是提升物流与市场水平。针对农产品对新鲜度要求高等要求,加大建设冷链物流网,解决农产品“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加大拓展多元化销售渠道,线下对接大型商超、批发市场;线上大力发展电商直播、社群营销,利用各大平台开设特产馆。三是优化政策与营商环境。整合涉农资金,对关键技术研发、品牌建设、冷链设施、贷款贴息等给予重点补贴。推广特色农产品保险,开发“产业链贷款”等金融产品,解决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合理安排农业设施用地和建设用地指标,保障加工、仓储、文旅等项目的用地需求。还要建立全产业链可追溯体系,严格执行质量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总之政府、企业、农户、科研机构等各方力量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协同创新,最终才能形成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和持续生命力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初审:吴永莹 复审:吴永莹 终审:吴春来)